布袋和尚,俗名契此,号称“长汀子”,是中国民间广为人知的一位奇僧。生于唐末五代时期,其形象憨厚豁达,随处而卧,笑口常开。
他的诗,如田间野语,却含虚空智慧;似俗汉絮叨,却藏大悲襟怀。
他以插秧喻修行,用布袋载乾坤,笑骂中显慈悲,退步处见精进。
读其诗不必苦寻深奥义理,但观日常语、山居情,便见“青山自青山,白云自白云”的本然禅境。
他的诗,是肩上的布袋——装着清风明月,盛满人间烟火。
图片
(1)
《插秧诗》
手捏青苗种福田,低头便见水中天。
六根清净方成稻,退步原来是向前。
这首禅诗以农人插秧为喻,道破人生修行的大智慧。前两句写实景:弯腰插秧时,低头可见水中倒映的天空,暗喻谦卑方能见性明心。后两句升华哲理:唯有六根清净,方能收获道果;看似退步插秧,实则是在向前播种。全诗将农事与禅理自然融合,语言朴实如泥土,意境却深远似清泉,揭示了“以退为进”的处世哲学,令人回味无穷。
图片
(2)
《布袋偈》
一钵千家饭,孤身万里游。
青目睹人少,问路白云头。
短短四句,勾勒出布袋和尚行脚天下的自在风骨。首二句写托钵乞食、孤身云游的洒脱,展现禅者随缘任运的生活态度。后两句笔锋一转,“青目睹人少”暗讽世人沉迷俗务,少有慧眼;“问路白云头”则显超然物外之志,不问红尘,只向白云深处寻真。全诗既有济世孤怀,又含出世高致,语言简练,意境悠远。
图片
(3)
《忍辱仙》
有人骂老拙,老拙只说好;
有人打老拙,老拙自睡倒。
涕唾在面上,随他自干了;
我也省力气,他也无烦恼。
此诗以幽默自嘲的口吻,道出忍辱的至高境界。面对打骂,布袋和尚不争不辩,甚至安然“睡倒”,看似软弱,实则看透嗔怒虚妄,以柔克刚。末句尤为精妙:“我也省力气,他也无烦恼”,点明忍辱并非消极承受,而是化解冲突的智慧,使双方皆得自在。全诗语言俚俗,却蕴含深刻禅理,读来令人会心一笑,又深省于心。
图片
(4)
《腾腾自在无所为》
腾腾自在无所为,闲闲究竟出家儿。
若睹目前真大道,不见纤毫也大奇。
万法何殊心何异,何劳更用寻经义?
心王本自绝多知,智者祇明无学地。
大道就在当下,不需要去追求细微的东西。真正的觉悟不在细节或形式,而是在心灵的觉醒。万法与心性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,因此不必再去追逐经文中的字句,佛法的精髓不在外在的学问和经文,而在于心灵的直接领悟。心性本自清净,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去装饰。真正的智者并不是通过外在的学问来修行,而是通过对心灵的觉悟,进入“无学地”,即无执着、无分别的境界。
图片
(5)
《无题》
我有一布袋,虚空无挂碍。
展开遍十方,入时观自在。
此诗以“布袋”为喻,展现禅者心量广大的境界。首句“虚空无挂碍”,形容心无执着,如布袋般包容万物;次句“展开遍十方”,喻指智慧无边,遍照大千。末句“入时观自在”,点明若能放下分别,当下即是解脱。全诗语言简洁,却气象恢弘,将禅宗“心包太虚”的意境生动呈现,读来令人心生清凉。
图片
(6)
《醒世》
是非憎爱世偏多,仔细思量奈我何?
宽却肚皮常忍辱,放开笑口且消磨。
此诗直指世间纷扰,展现禅者超然态度。首句感叹世人沉迷是非爱憎,次句反问“奈我何”,显豁达胸襟。后两句以“宽肚皮”“放开笑”为喻,倡导忍辱包容、乐观处世。全诗语言诙谐,却蕴含深刻智慧,将禅者的自在洒脱表现得淋漓尽致,读来令人心生欢喜。
图片
(7)
《偶题》
汝心即我心,吾心即汝心。
汝心若似我,即得大悲心。
此诗阐明“同体大悲”的佛家境界。前两句直指众生心性本同,后两句点明若能以己心体他心,自然生起无缘大慈。全诗语言朴素,却直指心性,将佛家“众生平等”的慈悲精神简洁道出,读来令人心生温暖。
图片
(8)
《山居》
一庵深藏乱云中,半榻松风半榻空。
不是山僧爱幽寂,坐看百物自生灭。
此诗描绘山居禅境,展现物我两忘的洒脱。前两句写庵居景致,松风与空榻交织,显清净无住之心。后两句点明禅者非为避世,而是静观万物生灭,体悟无常真谛。全诗语言淡雅,意境深远,将禅者的超然境界生动呈现,读来令人心旷神怡。
图片
(9)
《题壁》
吾有三宝堂,里空无色相。
不设一柱梁,不置一佛像。
此诗以“空堂”破形式执着,直指禅宗“即心是佛”的宗旨。首句“三宝堂”喻自性佛心,次句“空无色相”显无住境界。后两句强调不立偶像,破除外在崇拜。全诗语言简练,却振聋发聩,揭示佛法不假外求的真理,读来令人深思。
图片
(10)
《辞世偈》
弥勒真弥勒,分身千百亿。
时时示时人,时人自不识。
此诗为布袋和尚临终示现,揭晓弥勒化身的身份。前两句点明佛性遍在,后两句叹众生见而不识。全诗语言平实,却如暮鼓晨钟,唤醒世人反观自性,读来令人深省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网眼查-配资股网站-配资专业在线炒股配资-配资炒股配资专业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